首页
砚台小说
找书  排行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章 兵不血刃


    其实,这场短暂的交锋,真正的主角是装填了霰弹子铳的佛郎机炮。

    由匠人们组成的炮兵才是真正的王者。

    火枪兵由于训练时间太短能在这次战斗中完成装弹、瞄准、射击都已经不错了。

    甚至很火枪兵手忙脚乱往药池里倒药的时候,都能把纸壳里的火药撒在地上。

    为了作战时药池里的火药不被风吹走,赵昺特意在火绳枪的药池上面增加了一个盖子,每次射击之前,需要手动把盖子打开,以减少药池暴露在风中的时间。

    虽然一定程度上防风,但这也增加了操作步骤。

    有的火枪兵扣动扳机时,竟然忘了打开药池盖子。

    点燃的火绳直接“砸”在铁制的盖子上,致使发射失败。

    各种各样的失误,频繁出现,值得总结。

    多亏了由测试人员组成的“老兵”在一旁才能稳住军心。

    历史上燧发枪的研制成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扣动扳机之前,燧发枪的火药池盖子是罩在火药池上,只有当击锤带动燧石敲击时,火药池盖才会被弹起。

    所以燧发枪的药池暴露在外的时间非常短暂,打开的时间也就是那一瞬间,自然防风效果更好。

    燧发枪还有一个优势,阴雨天的适应能力较强,当然了遇见大雨暴雨天气,还是要抓瞎。

    如果是真遇见极端天气,双方都会暂时罢兵的。

    即便是有了药池盖子,那也不是万能的,雨水照样能灌进药池。

    哪怕是一滴雨水就能把整个药池的火药弄湿。

    西方解决防止雨水流入的办法是用牛皮做一个小雨衣罩在击发组件上,或者用个铁皮做的“小房子”套上去,只是太难看了,也不利于瞄准。

    不管怎样,遇见狂风暴雨天气,啥也不行。

    最终的完全解决风雨问题z的是击发枪。

    早期的击发枪并不是后世的金属弹壳子弹。和火绳枪、燧发枪一个道理,只是把药池变成了一个火帽,龙头击打火帽发生爆燃,引燃枪筒里的火药,完成射击。

    击发枪的研制离不开雷酸汞的问世。十九世纪初,雷酸汞的发明,自此击发枪逐渐代替燧发枪,成为可靠的不受环境影响的新式武器。

    ……

    与宋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随军一起参与伏击的火器工匠们,这些人则淡定的很多。

    开玩笑,这玩意儿就是他们自己动手一件件打造出来了。

    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这些火器的性能、威力。

    此时的吴希奭带领着五百士卒坐着船从东面向西,绕过碙州岛来到了元军船只的后方。

    这个时候元军留守在船舶上的士卒也发现了突然出现的宋军战船。

    蒙古人不善水战,水战主要依靠汉人。

    而雷州这些刚刚投降鞑子的汉人,本来就士气不高,又看到高大的宋军战船冲了过来,顿时乱作一团。

    元军水手们操作着船只便准备逃走。

    “冲过去,弓弩手,手榴弹,燃烧弹,准备!”吴希奭下令道。

    “放箭!”

    箭如雨下,不时有元军水手中箭落水。

    “快,放箭,反击,快反击!”元军水师中的留守的大小军官不停地叫喊着。

    “冲过去,狗鞑子让你尝尝吴爷爷的厉害!”令旗向前挥舞,宋军战船如离弦之箭般向着元军水师冲了过去。

    “投弹,轰死他们!”

    吴希奭带领的五百宋军是没有火炮、火枪的,但是带着不少的手榴弹、燃烧弹。

    在两军战船距离不足20步的时候,宋军士卒举着火把,用牙咬掉后盖,点燃引线,朝着元军船只投掷过去。

    “轰,轰,轰……”一颗颗手榴弹在元军船只的甲板上,船舱里爆炸。

    声震天地!

    “嘣,嘣,嘣……”

    燃烧弹破开,一团团火焰腾空而起,元军战船上陷入一片火海。

    一名名元军水手变成一团团移动的火球,发出令人恐怖的嘶吼。

    几息之间,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小。

    元军二十艘船只,留守人员连两百人都不到。

    一场一边倒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大海上蒙元的船只正在剧烈地燃烧着,火光冲天,烟尘滚滚。

    “报,陛下,文丞相、张将军、陈吊眼三部全歼鞑子近八百余人,未曾放走一人!”锦衣卫缇骑纵马飞驰而来,向赵昺报告战报。

    “我军伤亡如何?”

    “无人伤亡,只是吴将军那边情况暂且未知。”

    “再探,传令下去,即刻焚烧、掩埋敌尸,打扫战场,消除一切痕迹,切不可暴露我朝机密!”赵昺对着这名缇骑道。

    “卑职遵旨!”锦衣卫缇骑调转马头,去传达赵昺的旨意。